欢迎来到汽车供应链寻源协同平台

按区域查找

同济大学专利

0

一种智能汽车多传感器时空融合的自动在线标定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785604.6      申请日:2022-07-05      公告号:CN115144828B      公告日:2024-04-12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毕欣   仝盼盼   杨士超   熊璐   翁才恩   张博

摘要:

基于观测的含未知输入时延的多智能车辆协同控制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773293.1      申请日:2022-07-01      公告号:CN115257732B      公告日:2024-11-26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王祝萍   唐书逸   张皓   黄超   张长柱

摘要:

场景自适应的自动驾驶汽车决策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770893.2      申请日:2022-06-30      公告号:CN115195784B      公告日:2024-11-12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陈虹   王俐文   杨硕   袁康   黄岩军

摘要:

一种智能网联车辆协作换道控制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758250.6      申请日:2022-06-29      公告号:CN115123239B      公告日:2024-11-22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胡笳   王浩然   李泓辰   熊璐

摘要:

一种考虑区域责任制的汽车装配线动态周期性物料配送调度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627651.8      申请日:2022-06-06      公告号:CN115062936B      公告日:2024-09-17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靳文瑞   李秀娟   周炳海   钟志华

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581417.6      申请日:2022-05-26      公告号:CN114997631B      公告日:2023-04-07     

申请人: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当前权利人: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发明人:吴钢   王宁   栾捷   吕叶林   郑超君   田航奇   李成   李媛   张辰   陈婧韵   黄天恩

摘要:

一种智能网联车辆交织区协同运动规划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574253.4      申请日:2022-05-24      公告号:CN115092139B      公告日:2024-11-22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胡笳   张羽   李泓辰   王浩然   熊璐

摘要:

一种网联自动驾驶环境下考虑多目标优化的协同换道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542212.7      申请日:2022-05-17      公告号:CN114987538B      公告日:2024-11-08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高志波   吴志周   李君羡   王丹   杨志丹   范宇杰

摘要:

一种全自动泊车系统路径跟随装置及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0489943.X      申请日:2022-05-06      公告号:CN115092121B      公告日:2024-11-22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陈慧   张书恺   刘美岑

摘要:

一种基于水气分离结构的单板三腔式燃料电池 [实用新型 ]有效

申请号:CN202221008158.X      申请日:2022-04-27      公告号:CN218160475U      公告日:2022-12-27     

申请人:同济大学      当前权利人:同济大学

发明人:明平文   吴浩宇   杨代军   李冰   张存满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水气分离结构的单板三腔式燃料电池,包括串联堆叠的单板三腔式燃料电池双极板和膜电极组件,还包括两组氧化气体接口、燃料气体及冷却液一体接口,用于燃料电池中气体、液体的通入和导出,所述的氧化气体接口、燃料气体及冷却液一体接口设置在燃料电池的同一侧端板上,所述的氧化气体接口通过端板上的氧化气体通道连通双极板上的氧化气体流道,所述的燃料气体及冷却液一体接口通过水气分离结构将燃料气体和冷却液分流后分别连通至双极板上的燃料气体流道和冷却液流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小了燃料电池的整体体积,同时与汽车本身的内部结构相配置协调,方便在车上的布置与安装。(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东岳鹏

dyp@sae-china.org

86 130 8071 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