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汽车供应链寻源协同平台

按区域查找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

0

基于SOC参考轨迹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910266714.X      申请日:2019-04-03      公告号:CN109895760B      公告日:2020-06-02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连静   王欣然   李琳辉   周雅夫   刘秀杰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OC参考轨迹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车速预测;规划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SOC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引入SOC轨迹约束的模型预测控制。本发明采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作为递归神经网络的变种继承了递归神经网络处理时间序列上的优势,同时增加了长期预测的能力。本发明建立SOC参考轨迹与车速的对应关系,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时间段行驶速度的变化对SOC下降轨迹的影响,使参考轨迹的计算更精确,进而使得优化结果更精确,同时和全局优化算法相比,基于SOC参考轨迹的优化算法具有更好的可实施性。

可转换为儿童推车的多功能儿童安全座椅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910193084.8      申请日:2019-03-14      公告号:CN109760562B      公告日:2023-11-24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侯文彬   李铭稚   刘震   郑晓妮

摘要:

在人机共驾车道保持系统中驾驶权分配的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910154814.3      申请日:2019-03-01      公告号:CN109795486B      公告日:2021-06-11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郭烈   夏文旭   孙大川   郑仁成   岳明   王东兴

摘要:在人机共驾车道保持系统中驾驶权分配的方法,属于辅助驾驶的车辆控制领域,用于解决驾驶权分配的的问题,S3.将计算出的TLC作为其中一个输入参数,驾驶员实际输入的力矩Td作为另一个输入参数,通过模糊控制确定此时的共驾系数;S4.在模糊控制不能准确的确定出共驾系数时,对共驾系数进一步调整,效果是实现共驾系数的连续变化减小控制权突变的可能,保证车道保持系统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一种汽车油门防误踩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1910157055.6      申请日:2019-03-01      公开号:CN109760513A      公开日:2019-05-17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郭烈   陈俊杰   王东兴   高建东   李琳辉   赵一兵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油门防误踩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所述的系统包括电磁拉力器、加速度传感器和车载电脑;所述的电磁拉力器安装在车内,通过刹车钢索与制动踏板连接;所述的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油门踏板处,通过控制线与车载电脑连接,所述的车载电脑分别与线性电流控制器和电控单元连接,所述的线性电流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磁拉力器连接。本发明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智能感应驾驶员踩踏油门踏板时的加速度,在判断为误踩,车载电脑通过电控单元中断发动机的燃油供给,并同时通过线性电流控制器带动制动踏板下移,既保证了车辆不会因误踩油门踏板而突然加速而失控,又及时提供制动力,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种基于局部分段加热和突触散热形式的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元件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910049845.2      申请日:2019-01-18      公告号:CN109854467B      公告日:2021-01-15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高仁璟   李晓政   王奇   刘书田   李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局部分段加热和突触散热形式的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元件,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驱动段,位于驱动元件的自由端的驱动段自由端具有驱动元件连接端;每个驱动段或部分驱动段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突触;散热突触具有通过拓扑优化得到的散热突触末梢,散热突触末梢由散热金属材料制成;散热突触与其连接的驱动段通过绝缘导热胶连接;驱动段和驱动元件连接端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本发明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驱动元件的局部加热位置、散热突触数量以及散热突触末梢形状等,使驱动元件具有最优响应性能。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汽车等领域具有良好且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种复合材料折痕管的成型装置及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910030758.2      申请日:2019-01-14      公告号:CN109795054B      公告日:2020-08-25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周才华   王博   李桐   杨翔飞   郝鹏   毕祥军   明世朝   任明法   姜开宇

摘要: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制造领域,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折痕管的成型装置及方法,以解决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折痕管成型困难、纤维比强度差等问题。所述的装置主要由内部模具、外部模具和外部固定装置。内部模具置于外部模具内部的空间内,内部模具与外部模具之间的间隙根据制备不同厚度的复合材料折痕管进行调节;内部模具与外部模具一同置于外部固定装置内部的空间,并进行固定。所述的方法的步骤为:模具装配;预热模具,涂脱模剂;加热模具和复合材料,敷设复合材料;紧固模具,加热加压,固化定型;抽芯拆除模具,脱模,完成成型。本发明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可设计性强,可应用于汽车、火车等工业装备中复杂复合材料管吸能结构的加工制造。

一种基于剪纸图案设计的碰撞吸能盒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910030793.4      申请日:2019-01-14      公告号:CN109664849B      公告日:2020-09-25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周才华   王博   李桐   宋志博   明世朝   郝鹏   毕祥军   任明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防撞结构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剪纸图案设计的碰撞吸能盒,在薄壁管件的制作过程中依据不同设计需求,去除多余材料,引入剪纸图案,最终引导特定的变形模式。相较于普通的碰撞吸能盒,本发明中的一个薄壁管沿轴向可分成若干类似模块,在每一个模块的角部区域进行剪纸图案的加工制作,从而依据不同的剪纸图案形成不同角度的折痕纹路。本发明通过引入剪纸图案去除多余材料,实现了碰撞吸能盒功能的同时满足低峰值力、高平均力的需求;本发明的剪纸图案便于切割加工,整个结构可通过一块薄平板切割后成型,加工工艺较为简单,极大降低了加工成本,且加工的精确性也可提高。

一种串联式的局部表面纳米化金属薄壁吸能装置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1811188973.7      申请日:2018-10-12      公开号:CN109263584A      公开日:2019-01-25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廉增博   周震寰   王伟   赵祯   徐新生   林志华

摘要:一种串联式的局部表面纳米化金属薄壁吸能装置,属于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采用串联式组合方式,沿轴向具有两级吸能单元,包括前安装板、一级吸能单元、中间稳定板、二级吸能单元、后安装板,前安装板安装在一级吸能单元前端,后安装板安装在二级吸能单元后端,上下两级吸能单元之间采用中部稳定板连接,保证结构可以稳定变形。吸能单元为局部表面纳米化处理的薄壁吸能管。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装方便,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结构能量吸收效率,提升吸能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碰撞产生的峰值荷载。

一种变形模式可控的智能结构及其变形方法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811068619.0      申请日:2018-09-13      公告号:CN109263133B      公告日:2021-04-09     

申请人: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黄毓   孙琛   赵剑   刘蓬勃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形模式可控的智能结构及其变形方法,智能结构包括:固定块,用于连接固定可变形结构;可变形结构,具有可变形主体,其一端连接与所述固定块上;变尺寸加强块,由至少2个具有截面尺寸可变的加强块组成或由2个以上相互之间构成尺寸变化的加强块组成,所述加强块沿挤压方向依次布置在所述可变形结构上;滑块,与所述可变形结构的另一端连接,通过调节所述滑块的位移量来控制所述可变形结构的变形形貌。本发明为纯机械结构,驱动方式简单,无需施加额外的模具和其他阻挡装置便可制备不同形貌的结构,具有工艺简单,形状可调,构型稳定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医疗机器人及海洋运载工具等的形状控制系统。

一种一体式大变形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及应用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1811044526.4      申请日:2018-09-07      公告号:CN109340068B      公告日:2020-04-14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当前权利人:大连理工大学

发明人:高仁璟   李晓政   王奇   刘书田   赵剑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式大变形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及应用,所述一种一体式大变形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器主体和位于所述驱动器主体外侧的多个驱动器连接端;所述驱动器主体和所述驱动器连接端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驱动器主体和所述驱动器连接端通过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本发明具有随驱动器和几何参数变化的可调变形量,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具有良好且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东岳鹏

dyp@sae-china.org

86 130 8071 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