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汽车供应链寻源协同平台

按区域查找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

0

一种基于扰动观测的智能网联电动车队协同生态驾驶方法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2211417851.7      申请日:2022-11-10      公开号:CN115743117A      公开日:2023-03-07

申请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权利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翟春杰   詹一笑   陈曦妍   陈楚翘   颜成钢   张勇东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扰动观测的智能网联电动车队协同生态驾驶方法,基于扰动观测的智能网联电动车队协同生态驾驶方法,首先根据车辆自身参数建立电动汽车的纵向动力学模型和功率模型;然后构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车队参考轨迹优化问题,采用改进的PSO算法获得最优解;最后利用自抗扰控制技术,分别设计跟踪微分器、扩张状态观测器以及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律,估计集总扰动并发送给领头车辆。本发明相比于其他方法多考虑了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主要利用模型预测控制和自抗扰控制技术,保证电动车队安全行驶的同时,降低车辆队列的整体能耗。

一种小型多能源耦合优化与利用管理系统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1388356.8      申请日:2022-11-08      公告号:CN115891686B      公告日:2024-08-27     

申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权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孙立贤   胡浩攀   徐芬   卢俊铭   罗勇

摘要:

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高温状态参数的研究方法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2211375630.8      申请日:2022-11-04      公开号:CN115754769A      公开日:2023-03-07

申请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茵卡动力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      当前权利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茵卡动力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

发明人:吴睿   王焱   孙克亮   卢航

摘要: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高温状态参数的研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准备两组相同容量的电池组,在常温下对电池组进行容量测试,记录电池组实际的标准容量,分别在25℃(常温)和60℃(高温)下进行充放电;步骤二:对电池组进行动态应力工况循环测试,每50‑100次工况循环测试结束后;该种发明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高温状态参数的研究方法,通过设置电池组的高温状态参数可以测试电池组的循环寿命,这样测试不仅可以测试电池组在高温状态下的参数变化,还能够将电池组的循环寿命测出。

一种笼式混合材料吸能装置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2211286714.4      申请日:2022-10-20      公开号:CN115743009A      公开日:2023-03-07

申请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当前权利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发明人:张慧乐   王盛   汪忠来   梁炯炯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笼式混合材料吸能装置,其中复合材料吸能组件与金属笼体嵌套装配,金属笼体依次开有上下贯通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第一空腔前端开有螺纹孔和复合材料吸能组件安装孔,第一空腔后端开有与第一空腔前端安装孔位置处一一对应的引导孔,第二空腔后端内壁与第一空腔引导孔对应位置处固定有引导圆柱,引导圆柱端部向前延伸出引导孔一侧,复合材料吸能组件内套于安装孔和引导孔内并与引导圆柱嵌套配合,第三空腔后端横向中心线位置处开有定位槽。本发明设计的吸能装置进行轻量化设计,压溃过程中可提高塑性变形阶段受载的平稳性,提高吸能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制作成本,解决了复合材料与金属零件连接问题,加工也较为简便。

一种含预设衰减性能的非线性主动悬架约束干扰抑制方法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2211167694.9      申请日:2022-09-23      公开号:CN115958931A      公开日:2023-04-14

申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权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王刚   刘溯奇   景晖   匡兵   李昆鹏

摘要:本发明属于汽车主动悬架的反演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含预设衰减性能的非线性主动悬架约束干扰抑制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1/4车非线性不确定主动悬架模型,建立包含匹配干扰力和不匹配干扰力的控制方程;步骤2:基于对步骤1的1/4车非线性不确定主动悬架模型补偿匹配和不匹配干扰,通过动态面技术得到干扰估计的误差表达式,通过引入预设衰减性能函数来构建系统的自适应干扰更新律;步骤3:在步骤2的基础上,结合干扰估计律建立含预设衰减性能的反演控制律,并对反演控制律进行稳定性和有界性分析。本发明能够同时地补偿匹配和不匹配的干扰,并协调瞬态和稳态性能,利用低成本传感器实施主动悬架的控制方案,提高悬架的干扰抑制性能。

一种考虑电机容错的车辆队列纵横向控制方法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2211135535.0      申请日:2022-09-19      公开号:CN115562256A      公开日:2023-01-03

申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当前权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景晖   徐海军   马果   王刚   匡兵   刘夫云   童玉伟

摘要: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队列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电机容错的车辆队列纵横向控制方法,首先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了车辆队列纵向控制器,同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滑移率控制器,保证了跟随车辆的纵向稳定性,其次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和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跟随车辆的横向控制器,其中所设计的滑模控制器保证了跟随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最后基于滑模控制算法设计跟随车辆的电机容错控制器,对二阶滑模控制器输出的附加横摆力矩和纵向控制器输出的扭矩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分配结果分别输出扭矩给车辆的四个电机,保证跟随车辆电机失效时的稳定性,提高了电动车辆队列的纵横向控制精度,保证了跟随车辆的稳定性。

一种融合点云和图像的车辆检测方法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2211089761.X      申请日:2022-09-07      公开号:CN115641560A      公开日:2023-01-24

申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权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伍锡如   丰超   刘金霞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点云和图像的车辆检测方法,具体是一种通过图像信息与点云信息融合,提取车辆三维尺寸信息和表面纹理信息的车辆检测方法。目的是解决无人驾驶汽车进行三维目标检测时不易采集车辆深度信息以及纹理信息的问题。该方法是由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一:对点云数据和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步骤二:设计改进的YOLOv5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目标检测;步骤三:使用改进的R‑Tree算法融合点云数据和图像数据;步骤四:进行置信概率修正,利用点云数据辅助改善图像检测效果。

一种汽车故障自动诊断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1042307.9      申请日:2022-08-29      公告号:CN115700416B      公告日:2023-06-02     

申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权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蔡晓东   蒋鹏   杨靖康

摘要:

一种基于自然驾驶数据控制换挡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 ]有效

申请号:CN202211033655.X      申请日:2022-08-26      公告号:CN115476857B      公告日:2023-08-04     

申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权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发明人:李霄   何水龙   邓益民   杨磊光   陈善彪   施佳能   吴星   谭荣彬   张宁   徐富水   盘佳狄   玉达泳   石胜文   申富强   张海峰   李贝   宁胜花   廖有

摘要:

一种L2+级别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辆定位的方法及自动泊车方法 [发明 ]审中

申请号:CN202211012392.4      申请日:2022-08-23      公开号:CN115743147A      公开日:2023-03-07

申请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      当前权利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

发明人:蒋立伟   戴兴民   柴诚   吴勇   檀生辉   王东   谷涛涛   杨华   刘恒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2+级别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辆定位的方法及自动泊车方法,涉及一种控制器,控制器包括一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上集成有多种连接器、中央处理器MCU、4G/5G模组、蓝牙模组、IMU姿态传感器模组、串行器、解串器、以太网交换机、CAN收发器、传感器硬件电路、多个集成图像处理器的SOC、热管理控制系统;同时将超声波雷达控制器和摄像头ISP模组集成到域控制器中;通过在域控制器上使用视觉SLAM实现建图及定位,从而实现AVP功能;本发明有效减少车辆零部件数量,增加多种功能,有效降低整车生产与售后的成本;提高内聚程度,降低耦合程度;能够满足ADAS域控制器的散热需求,为自动驾驶汽车域控制器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东岳鹏

dyp@sae-china.org

86 130 8071 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