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汽车供应链寻源协同平台
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通装置、该连通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热管理组件,该连通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板体,相邻的板体固定并密封连接,连通装置具有通道,相邻的板体的至少一个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通道部,相邻的板体在通道部处形成通道;其中,沿连通装置的轴向或径向至少一个板体的侧壁之一设置有安装部和/或连通部,安装部内部设置有安装孔,通道与至少一个安装孔连通设置,连通部具有连通孔,至少热管理组件的单元之一的进出口之一能够与连通孔连通;本发明的连通装置可用于形成复杂的空间通道,满足不同器件的布设要求,减少器件的布设受位置的限制。
摘要: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以及流体管理部件,流体管理部件具有六个接口,第一支路的第一口、第二支路的第一口、第三支路的第一口和第四支路的第一口分别与流体管理部件的相应口连通,第二支路的第二口与第一支路的第二口、第三接口连通,第三支路的第二口与第五接口、第四支路的第二口连通,这样流体管理部件使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相对简单。
摘要:一种电子膨胀阀,包括阀部件,阀部件包括转子组件、套管、连接件、第一轴承件以及第二轴承件,转子组件包括支架,支架包括第一凹陷腔和第二凹陷腔,套管位于转子组件的外周,套管包括装配腔,第一轴承件位于装配腔并与套管固定连接,部分第一轴承件位于第一凹陷腔,第二轴承件与连接件固定连接,部分第二轴承件位于第二凹陷腔,转子组件通过第一轴承件和第二轴承件进行轴向限位,这样,电子膨胀阀在工作时,转子组件在定子组件的磁场激励下,能够进行周向转动,但轴向运动被限位,有利于减小电子膨胀阀的体积;同时,设置部分第一轴承件位于第一凹陷腔,部分第二轴承件位于第二凹陷腔,进一步有利于减小电子膨胀阀的体积。
摘要:本申请的水阀具有四个接口,第二支路具有三个连接口,第一支路具有两个口,通过水阀的四个口连通两个支路的四个连接口,将第一支路的两个口相连通且与第二支路的一个连接口连通,利用具有四个口的水阀连通具有五个连接口的两个支路,使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相对简单,也降低了对水阀接口的需求,并且水阀的每个工作模式仅有两个口连通,这样使水阀的设计也相对简化。
摘要:流体管理装置,至少包括连接部、阀单元以及节流单元,通过连接部将阀单元、节流单元组装为一个整体,流体管理装置作为整体与热管理系统连接,与热管理系统组装方便,通过在连接部设置连通通道,利用阀单元的开闭控制连通通道的通断以及通过节流单元调节流量,由于连通通道形成于连接部内,连通通道的连接点在连接部的内部,减少了流体管理装置的泄露。
摘要:一种冷却装置,包括连通部,连通部包括冷媒连通部和冷却液连通部,冷媒连通部和冷却液连通部交替排布,车载电池可以位于连通部的一表面;该冷却装置能够利用冷媒和冷却液各自的特点进行平衡和热惯性差异,比如冷媒快速降温,有益快速放电冷却,冷却液可以热惯性可降低冷板表面温差,使得冷却装置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促使电池的温度均匀性;停车后,利用冷却液冷却电池,保持电池温度恒定。
摘要:一种热管理组件,能够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组件包括中间换热器、贮液部以及连接部,中间换热器位于所述贮液部的下游,连接部具有与贮液部出口连通的贮液部连接口和与中间换热器的其中一个进口连通的换热部连接口,贮液部通过连接部与中间换热器连接为一体,这样的热管理组件,结构更加紧凑,与系统组装方便。
摘要: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电池包和空调均有加热需求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PTC加热器加热,设定空调侧工作介质初始流量;根据PTC加热器的出口工作介质温度、空调箱侧工作介质温度需求值的关系通过调节流量控制阀按照设定流量增幅/减幅调节空调侧工作介质流量;再根据电池包实际温度与电池包目标温度的关系再次调整空调侧工作介质的流量;本技术方案先通过监测PTC加热器的出口温度、空调设定温度逐渐调整空调侧和电池包侧的工作介质流量,优先空调侧加热,再根据电池包实际温度与电池包目标温度进行流量调整,有利于动态合理分配电池包和空调侧的热量。
摘要:一种连通部以及具有连通部的热管理组件,连通部包括主体部,至少主体部的材料为金属材料,主体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流过所述第一流道的工作介质的温度高于流过第二流道的工作介质的温度,连通部包括隔热部,隔热部位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隔热部包括凹槽或/和镂空部;本申请的连通部为金属材料,通过设置隔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之间,减少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传热,同时将隔热部设置为形成于连通部的凹槽或镂空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摘要:一种连通部以及具有该连通部的热管理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转接部和第二转接部,第一转接部位于主体部的一端,第二转接部位于主体部的另一端,第一转接部、第二转接部均与主体部固定连接,连通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连通部内部不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贯穿主体部,第一流道在第一转接部形成有第一接口,第一流道在第二转接部形成有第二接口,通过调整第一转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位置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接口的朝向,通过调整所述第二转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位置能够调整第二接口的朝向。